小马的新西兰·澳洲IT打工记
初入职场
2011毕业后幸运地加入了腾讯深圳。每天7点就要起床才能赶上公司的班车。工作到下午5点去公司食堂吃饭,用的是晚餐券。晚餐券是公司对员工前一天晚上加班的奖励。为了挣得明天的晚餐券,也为了使自己显得没那么另类,咱会继续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然后坐公司班车回家。有的时候如果需要工作到更晚,就需要打车回家。
在接下来的四年当中只有一次迎着太阳下班。每周工作下来累得周末只想补觉。有时候跟同学聚会,他们会注意到咱精神不如从前,也没以前那么活泼爱开玩笑,就连说话都中气不足了。
寻求改变
契机出现在大概四年后。当时得知了新西兰有个叫做银蕨(Silver Fern)的签证,如果能够获得该签证就可以登陆新西兰用9个月时间找工作。找到的话就可以申请绿卡留在新西兰。
而要想拿到这个签证,需要过雅思6.5,但更需要的是运气:不计其数的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将会在同一刻争抢那区区的300个名额,而且已经有很多移民中介开发了自动化程序来做这件事。
最终幸运地抢到了名额。期间的网站瘫痪,掌心捏汗,面红耳赤,捶胸顿足,以及最后的灵魂出窍般的欣喜按下不表。
拿到了名额,接下来就是考雅思,准备个人材料,提交签证申请,等待下签了。其中最苦闷无聊的便是备考雅思了。国庆长假一个人锁在家里背单词做题,家里的小猫似乎很能同情咱,只要一坐下来用功它就会跳到怀里呼呼睡觉。
雅思最后实际考为分6.25,被四舍五入为6.5,刚好达线。努力没有一丁点浪费。距离拿到签证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迎合新西兰的就业市场需求,咱从原来以C/C++为主的职位换到另一部门做Android开发,用一年时间积累了相关经验。
小马该过河了。
新西兰找工作
考虑到就业机会,去新西兰第一站选在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住在了市中心的青年旅馆YMCA。在旅馆里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看电影和体育赛事(Rugby),打乒乓球,聊天。可以满足初来乍到的社交需求。
找工作是一场消耗战,消耗的是耐心和希望。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健身房和图书馆是好去处。在图书馆里除了处理简历外,就是看书了 – 能排解焦虑。另外图书馆里的年轻人所散发的活力可以给人能量。
说到写简历,新西兰的简历跟国内有所不同。比如投递职位时你除了简历(CV)外还需要提供一份信(Cover Letter)用来解释你为啥觉得你适合这个岗位。 叙述的语调也最好低调一些,要让招聘者觉得你既厉害又谦逊。少用“我”(”I”)打头的句式,参杂些被动句式,例如可以将”I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by 50%”降调为”The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 by 50%.”。也可以参杂一些“我们”(”We”)打头的句式。还可以在句子开头加上“我很辛运地”,比如当你想表达“我做了某某牛逼项目”时你可以换成“我很幸运地为某某项目工作”(I was so luck to be able to work on …)。但也不用一味低调,自己在项目中起关键作用的地方还是要阐明的。这些句式变换技巧同样适用于面试的时候。 新西兰政府还亲自下场为求职者提供了简历生成工具(CV Builder)来帮你写出一个符合新西兰格式的简历。
本以为很快就可以找到的,最后花了大概两个月才找到。投了几十个职位,只拿到了其中几个的面试机会。到后面的时候差点就要去考ISTQB软件测试认证来拓宽就业面了。
最终面试成功了位于惠灵顿的一家小公司。这家公司生产的手持设备利用激光可以测量出远出一个物体的长度。幸运的是,去参加面试以前,咱好奇了一下这个设备的可能工作原理:应该是分别对物体两端测了个距,并且用陀螺仪得到两次测量的夹角。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和其夹角,求第三边长,好像是中学数学里的知识。查了查需要用余弦定理。结果面试的时候真就问到了这个。咱在白板上写出了余弦定理,不过是抓耳挠腮慢慢写出来的 – 不能让人感觉前一天就准备好了的。面试者脸上露出了满意甚至有些兴奋的微笑。当时感觉这事儿差不多就成了。面试完到机场准备回奥克兰,在候机楼收到了中介打来电话说收到了offer,并说公司对咱数学能力很满意。我心想,好啥啊,那些知识当年就只是敲门砖,敲完门不能老拿着它到处晃呀,这次这一块儿是咱刚捡的!
当晚就订了自驾游新西兰的行程。自从来了也没咋玩,一来没找到工作没收入,二来物价太高。一瓶矿泉水就要十几块人民币的地方咱敢随便玩?
职场文化冲击
在新西兰工作,体验上与深圳时有很多不同。就捡几个突出的来说吧。
轻松氛围
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工作环境的轻松。
早上九点到公司,先去厨房做杯咖啡,大概率能碰到其他同事也在那里,就顺便聊会儿天。
随后一般会有晨会,组里的每人说一下今天打算干啥。每项任务都提前做了难度预估,并留了一定余地,所以执行起来压力不大。接下来就是有会的开会,要么回自己工位开干,要么跟工友一起搭伙儿干(Pair Programming),要么上网看能不能找到点有趣的新闻或视频,跟周围的人分享一下。要是足够有趣,用不了多久就会围过来一大圈人一起讨论。且看这个人补充些新的信息,那个人说一下以前发生过的类似的事情,再有旁人勾起相关人物八卦,好不热闹。再看他们的手上,有的手上拿着咖啡杯,有的拿着早餐三明治,有的拿着要去开会用的笔记本,有的拿着公司测试机,但他们的眼睛都期待地看着说话的人。这样的微型派对或长或短,次数或多或少,润滑着一天的时间齿轮。
中午时,或是将自带午餐在微波炉里热一热,或是去就近外卖餐馆买点简餐,人们就都会凑到厨房一起用餐。边吃边聊天。聊天的几大主题有橄榄球(Rugby),板球(Cricket),徒步,烹饪,音乐和热门电影,业余时间的极客项目,近期新闻。不会聊工作。然后就是备受瞩目的桌上足球时间。届时人头攒动,除了场上玩的人,还会插进来几位观战的,时而加油,时而喝彩,时而惋惜,时而喊犯规。再看这个足球桌,可不是一般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它不光在进球时会自动给你记分,还会裁定一场比赛谁赢了,甚至还会把积分排行榜显示到一块大屏幕上。登顶排行榜榜首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而它之所以有这么多功能是因为公司有一帮有闲又技痒的骇客。
下午大概到4点人就变得很少了。而除非你想继续玩会儿,不然到5点就该走了 – 工作这些年来没加过班。
每周五下午一般公司都会提供啤酒和零食(主要是薯片),大家就都凑过来喝酒吹水,愉快地结束这一周。
互相尊重
同事之间是客气的,哪怕是领导对下属。
比如尽管很确定某件事情,但最好还是用以下方式表达(语气由弱到强):
- Is it possible that …?
- I wonder …
- I think …
- I’m pretty sure that …
- I believe that …
再比如请别人做一件事,哪怕是领导对下属,也一般会用以下表达(语气由弱到强):
- Could you please …?
- If you could … that’ll be great!
- Can you …?
- Please …
但是到了夸奖的时候,语气是强烈的,用词是毫不吝啬的。常用的词有:amazing, awesome, brilliant, cool, champion, excellent, fabulous, fantastic, glorious, good, great, incredible, interesting, lovely, magnificent, marvelous, mint, nice, outstanding, perfect, phenomenal, remarkable, sensational, sick, spectacular, splendid, stunning, superb, terrific, top-notch, unreal, wicked, wonderful。这里有33个之多,肯定还有漏掉的。
同事之间很客气,并不意味着一团和气人浮于事。它更讲究个体的自驱力(self-driven)。该做的事情主动做好,该出头的时候不要退缩。也就是所谓领导力。
领导力
领导力不是当了领导后自然获得的权利。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底层员工,领导力很强的,他们只是自愿选择不做领导而已。领导力是体现在事情上而非头衔上。
先拿我自己作一个反面例子吧。
那还是咱在第三家公司发生的事。有一次我们公司请了一个外部公司对自己的网站做安全认证。这天中午来自该公司的一个大胡子(我们姑且叫他大胡子哥吧)来我司来帮助预演一下我们的团队会如何应对各种不利情况 – 比如被黑客攻击,服务器宕机之类的。因为这种应对能力是最终通过这个认证重要的一环,所以需要提前测试预演。
大胡子把我们团队分成两组,我和我直接领导在同一组,我们CEO在另外一组。
预演的过程是,大胡子会不定时地在公司大群里发一条新的不利情况。两个组需要各自独立地对情况做出评估,给出应对策略并且记录下来。最后大胡子会对两个组的表现打分,胜者有奖品。
预演开始后,我们组的做法是,看到一条大胡子新发的消息后就由一名空闲组员领走然后埋头想对策。但是当新消息来的速度超过我们处理速度时就开始产生积压,一些更紧急的情况就被搁置在那里长时间没有人理会。我当时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因为紧急和重要的情况需要被优先处理的。但是我们组没有指定一个专人去盯着这些不断涌入的新情况。最终,尽管我觉得应该做出改变,但是觉得直接领导在场咱不便出头。
不出意料,我所在的组落败了。CEO最后结语时,重点提到他所在组的一个成员,就是这位成员向他们组提出了新的重要情况不能被及时处理的潜在危险,并且主动承担了筛查最新情况的角色,使得他们组把所有重要紧急情况都做了及时处理。所以他们最终能赢。
我当时感到懊恼。但同时告诫自己,如果相信自己是对的,就要站出来,讲出来。不然可能会后悔。后悔的痛感比失败的痛感要浓,要持久。
我现在感到高兴,因为这个教训就像一颗定心丸一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每每能让咱不加迟疑地站出来。有时候能舌战群儒力排众议并且最终结果也不错。当然也有的时候也会碰壁,但这颗定心丸能让咱把心思放在总结和改进上而非自怨自艾。
澳洲职场文化的差异
我们家于2022年再次拔寨移民至澳洲。
工作更紧张
来澳洲工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文化背景的多元。工作的组里12人,出生于11个国家:孟加拉国,中国,德国,巴基斯坦(2人),马来西亚,印尼,澳洲,泰国,法国,加拿大,加纳。工作风格有激进的也有松弛的,有刻板的也有灵活的,有谦逊的也有聒噪的。咱刚加入的时候,组里氛围是相对轻松的,跟之前待的新西兰的公司差不多。但不久之后来了一个工作很努力的领导,他不光每天工作时间长,有时候周末都要工作,后来甚至兼任多个组的领导。几个月后,咱暮然发现工作节奏起了些变化。工作间隙去外面散心机会变少了,冲茶倒水次数也少了,逗孩子玩的时间也少了。回想一下在新西兰时的工作经历,曾经也不乏想要激活节奏的领导,但在有深厚松弛感根基的新西兰,那些尝试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最后大都不了了之。
无独有偶,公司新换上了来自硅谷的CEO。新官上任三把火:裁员,指明方向,搞KPI。更多的人变得更加积极:会议上发言更加踊跃,解决问题更加勤快,帮助他人更加主动,撰文写稿更加频繁。
同事们私底下常说,公司变得越来越体制化了。的确,在我看来,它甚至有了点中国大公司的影子了。所幸它还不需要我们加班。
加班不罕见
不过有两个例证可以说明加班在澳洲已经不算罕见了。
据某一股票交易平台公司内部员工称,他所在团队时常半夜拉群讨论工作,有时还需要周末拉人解决问题。他虽然一周只需一天去公司其他四天在家工作,但是在家工作时也难有时间屋外溜达散心。而且公司还在考虑让员工每周去公司两天。
澳洲政府在2024年颁布法令,规定雇主不得在工作时间外联系雇员(Right to disconnect)。小微企业会宽限到2025年8月26日。需要出台法令来禁止,说明加班在澳洲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而至于这条法令能产生多大效力,也是存疑的。因为这条法令存在模糊地带 – 比如如果工作时间外联系雇员是“合理的”那么是被允许的。其中的一条合理条件是该雇员在公司所处的职位以及职责范围(the employee’s role in the business and level of responsibility)。这一条用起来会很顺手:比如发布的软件出了问题,负责写这个代码的人有职责解决问题吧,测试人员有职责把修正的版本测试一遍吧,项目经理有职责协调上下游吧,部门经理是不是也得知会到。搂草打兔子这就都包含进来了。
沟通更直接
沟通过程中,同事们的有些行为比较突出。
- 打断别人说话时有发生
- 会当面否定对方观点。比如会说 “我不认为是这样”(I don’t think so),再比如用摇头来否定。有一次甚至碰到一个同事直接说 “简直浪费时间”(It’s a waste of time)
这些特点从某个角度讲是好的。比如,有更多机遇值得去奋斗,可以接触更多元的文化,可以沟通直接点。
那么,你更喜欢哪种工作文化?